我校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和精神,精心选派12名“第一书记”分赴我省贵南、乐都和大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,他们中有博士2名、硕士4名,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,借势发力,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。
何涛,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博士、教授,被派往距大通县城17公里的新庄镇台其庄村开展扶贫工作,这个村回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比例高达89.5%,主要以发展种植业为主,贫困户48户。在他的带领下,扶贫小组充分利用青海大学资源优势,将产业扶持作为当地农民脱贫的突破口,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家庭农场等,重点鼓励、扶持蔬菜种植和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,对贫困户的18栋大棚进行了改造,种植150亩由我校农林科学院提供的青蚕15号蚕豆种3000公斤,每亩可收益1500元;种植黄瓜和蔬菜,每个大棚每年将增收5000元左右;种植由我校高原花卉中心提供的花卉种苗4万株。从4月初,学校将派种植、养殖专家,为整个新庄镇的农户开展系列讲座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,台其庄村的扶贫工作在3月31日《青海日报》“万名干部在一线”栏目中进行了专门报道。
李存善,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,派往乐都区达拉乡杜家洼村开展扶贫工作,杜家洼村位于乐都区西北部,距乐都区中心30公里,海拔2800米,属半浅半脑地区,是典型的边远山区贫困村,全村贫困户30户。根据红沟村种植业不成规模、品种落后、缺乏科学种田技术、产量底等实际,在他的带领下,从调整种植业结构入手,借力学校农业专家优势,大力种植高产大豆,由学校免费提供种植260亩价值约为6万元优良高产大豆品种10400斤;同时,扩大蚕豆、马铃薯等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,利用我校畜牧兽医科学院和农林科学院的技术优势,举办羊养殖、燕麦种植技术、蚕豆和油菜种植技术培训班,邀请5名专家进行技术讲座指导。在农林科学院的资助下落实青蚕15号蚕豆200亩,青薯9号马铃薯100亩,青麦5号小麦15亩,昆仑15号青稞20亩,青杂11号油菜50亩,种子总价值达到9万元,通过培育特色产业,增加农民收入,实现脱贫致富,李存善被乐都区推荐为“精准扶贫先进个人”。
仁增多杰,医学院团委书记、博士,被派往海南州贵南县沙沟乡拉扎村,这个村被确定精准扶贫户22户,扶贫工作队在完成入户调查的基础上,结合青海大学学科优势,将解决人水安全和灌溉问题、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作为脱贫的三大突破口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,通过与省水利厅农水处的积极协调,省水利厅将人水安全问题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目前已立项启动,资金量为200万元。治穷必先治愚,扶贫必先扶智,在医学院大力支持下,结合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,举办了拉扎村初、高中生假期课程强化学习班,免费发放2200余元的学习资料,共有36名学生参加了学习班。与此同时,工作队成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,为全村农民免费诊治疾病1000余人次,得到了一致好评。
以上3名同志是我校选派的12名“第一书记”中的代表,其他同志也和他们一样,同样坚守在精准扶贫攻坚第一线,他们理思路,谋发展,确定扶贫项目,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,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优势,开展精准扶贫,借势发力,打响了我校“第一书记”精准扶贫攻坚战。
【编辑:宋生卿 责任编辑:郭永发】
|